充分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重大意義。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人類如果無止境地向大自然一味索取甚至破壞自然必然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不破樓蘭終不還”中的樓蘭古國,曾是西域水源充沛、草木繁盛之地,但隨著樓蘭國人口、經濟發展,大量人口轉牧為生,當地植被受到嚴重破壞,生態失去平衡,經長期演變,逐漸形成降水減少、風沙橫行、土地沙漠化的生態環境,最終樓蘭人屈服于惡劣的生態環境,選擇沙進人退,曾經輝煌一時的樓蘭古城終消失于塔克拉瑪干的漫天黃沙之中。我國北方的塞罕壩地區,曾經也是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地方,被譽為“水的源頭、云的故鄉、花的世界、林的海洋”。然而從清朝末年開始,塞罕壩地區森林植被開始被大規模開發,抗日戰爭時期更是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野蠻掠奪,成為高原荒丘。新中國成立后,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歷經三代塞罕壩人半個多世紀的接續奮斗,塞罕壩成為了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場,創造了荒原變林海的人間奇跡,為京津冀筑起了牢固的綠色生態屏障。作為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我們必須保護好自然生態環境,特別是作為有著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我國環境容量有限、生態系統脆弱,生態環境狀況尚未得到根本扭轉,如果以高消耗、高污染模式整體邁入現代化社會,資源環境的壓力不可承受,最終受到傷害的還是人類自己。
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成就。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戰略高度,圍繞生態文明建設發表一系列重要講話,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原創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系統形成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生態奇跡和綠色發展奇跡,祖國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從2012年到2021年,我國以年均3%的能源消費增速支撐了年均6.6%的經濟增長,能耗強度累計下降26.4%,相當于少用了約14億噸的標準煤,少排放了近30億噸的二氧化碳,是全球能耗強度降低最快的國家之一,過去10年,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下降了34.4%。堅持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十年來,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6%,重污染天數減少了87%;2021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數比2015年減少了51%。全國地表水Ⅰ-Ⅲ類斷面比例上升至84.9%,劣V類水體比例下降至1.2%。有效管控土壤污染,全面禁止洋垃圾入境,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的目標。自然保護地面積占全國陸域國土面積達到18%,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野外種群得到恢復。堅持加強制度保障。黨中央建立并實施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制度,目前已經實現了兩輪31個省(市、區)以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督察全覆蓋,并對6家中央企業和2個國務院有關部門開展督察。建立實施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和責任追究制度、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河湖長制、林長制等制度,制修訂3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和行政法規,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更加健全。堅持在全球生態環境治理中貢獻中國方案。過去的十年間,中國推動《巴黎協定》的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宣布并堅定地推動碳達峰、碳中和。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第一階段的會議,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事業。倡導建立“一帶一路”綠色發展國際聯盟和“一帶一路”生態環保大數據服務平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國際社會廣泛肯定,已經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要把建設美麗中國轉化為全體人民自覺行動。應當清醒看到,過去多年高增長積累的環境問題,具有復合型、綜合性、難度大的特點,解決起來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須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爬過這個坡,邁過這道坎,要動員全民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人人、事事、時時崇尚生態文明的社會氛圍。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乘以14億多人口這個基數,就能迸發出建設美麗中國的磅礴偉力。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基礎。堅定信念、久久為功,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始終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事關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大事來謀劃和推動,加快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定能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人民生活的增長點,讓人們在高質量發展中過上更健康更幸福的高品質生活。
該文獻摘自離退局,如有侵權,煩請通知刪除,謝謝。